编制目的: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校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工作和生活秩序,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师生健康造成的危害,保障师生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
编制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内交通卫生检疫条例》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制定本预案
事件分级: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划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级。
其中,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
(1)肺鼠疫、肺炭疽在大、中城市发生并有扩散趋势,或肺鼠疫、肺炭疽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省份,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
(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并有扩散趋势。
(3)涉及多个省份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有扩散趋势。
(4)发生新传染病或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并有扩散趋势,或发现我国已消灭的传染病重新流行。
(5)发生烈性病菌株、毒株、致病因子等丢失事件。
(6)周边以及与我国通航的国家和地区发生特大传染病疫情,并出现输入性病例,严重危及我国公共卫生安全的事件。
(7)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组织、协调、管理方案
1.校区各部门在校区的统一领导下,加强校区内部管理并加以整合,积极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
2.校区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管委会主任(学校分管领导)任组长,机关党委书记、管理办公室主任任副组长,驻校区各二级院部党政主要领导、机关各部门负责人任小组成员。一旦接到或发现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疫情报告,领导小组立即组织有关人员赶到现场,立即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查明原因及可能波及的范围,提出隔离建议和防治措施。在校区和上级有关部门的领导下,组织实施,加强防控,同时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加强饮水和环境监测管理。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监测报告
1. 疫情监测
(1)领导小组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监测和管理,组织人员监测疫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以医务室为中心,负责全校范围内的疫情监测,具体组织实施技术指导和疫情监控工作。
(3)校区各岗位分工合作,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的指挥下,负责管理疫区的疫情监测工作。
2.疫情报告
(1)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时,要扩大范围进行疫情的调查监测,校区医务室依法立即向学校领导小组和市疾病控制中心上报。
(2)校区医护人员实行首诊负责制,如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病例和疑似病例,要依法立即向学校领导小组和市疾控中心逐级上报。
三、校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组织机构
1.安全事故应急领导小组
组长:机关党委书记、管理办公室主任
成员:驻校区各二级院部党政主要领导、机关各部门负责人任小组成员。
职责:负责启动应急预案,下达应急处置工作任务。重大问题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
2.安全事故应急工作小组
组 长:后勤保障部部长
副组长:医务室主任
成 员:校区医务人员、安保人员
职 责:全面了解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情况,向领导小组提出工作方案;传达上级有关部门的处置指示,组织事故抢救和有关事宜;总结汇总事件处理的全过程,做好事后评估工作。
3.抢险突击队成员:全体男教师
四、各安全应急小组组成及工作职责
1.宣传组
组长:综合部部长
成员:校区新闻宣传人员,校区学工人员
职责:使用广播系统向学生通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情况;负责宣传报道工作,决定对外发布时间、方式等;负责协调新闻媒体对突发事件的报道。接到疾病防控中心对学校的疫情解除通知后,通知学校解除紧急状态。
2.信息组
组长:学团工作部部部长
成员:校区学工人员
职责:负责每天接受班主任晨检情况,并记录归档。负责及时将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向校长报告。发生突发事件后,负责每天2次接受班主任晨检情况汇报,统计后传真上报教体局。对病愈返校的学生,返校当天必须先到学校政教处,经检查由卫生部门出具的返校证明后,方可进入教室上课。班主任老师:
负责每天对本班学生中健康状况动态观察,发现与某些传染性疾病相关的症状时或因病缺课情况,应询问学生健康状况并做好相应记录,如病例数超过正常时,应及时报告政教处。
突发事件发生后,应提供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学生当时的身体状况。
突发事件发生后,对班级学生的发病情况作动态了解后,每天2次报告政教处。
3.消毒组
组长:医务室主任
成员:医务室、心理咨询中心全体成员
职责:负责对染病学生进行应急救护;根据情况及时将染病学生送往医院救治,并向组长报告伤员人数和情况;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疏导,稳定学生情绪。对发病班级教室进行彻底消毒。对食堂、厕所进行消毒,以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4、综合协调组
组长:综合部部长
成员:机关部门负责人及二级院部学工负责人
职责:加强同上级部门的联系,保持信息通畅,密切关注学校学生的发病状况。
5、后勤保障组
组长:资产与设备保障部部长
成员:后勤保障部副部长、物业负责人、安保负责人
职责:平时做好应急物资的后勤保障;保证应急救援工作的有效实施
6、疫情调查组
组长:医务室主任
成员:校区医护人员、学工人员
职责:负责对出现症状的学生进行暂时隔离,必要时护送相关医院就诊。负责调查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地点、时间、主要病征、发病人数、发病班级、可能原因、采取措施、现状和趋势。
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综合防治措施
校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在校区管委会主任的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协调下,医护人员积极配合,严格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防止疫情扩散。
1. 流行病学调查和处理
(1)如校区内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病例,立即依法向上级有关部门逐级报告,同时做好疫情监测和消毒人员个人防护工作。
(2)及时做好疫区、疫点消毒处理工作。
(3)立即组织救治突发事件致病人员,在必要情况下,经校区领导小组同意,立即与市疾病控制中心和定点医疗机构联系,将突发事件致病人员送到指定医院就诊。
(4)发现病例或疑似病例除要立即上报外,还要积极采取隔离措施,依照上级有关部门的指示进行处理,对密切接触者或易感人群进行预防性治疗,必要时隔离留检,给予密切医学观察,并记录在案。
2.开展的相关知识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护意识和处理能力。
(1)利用多种形式,开展公共卫生的预防宣传工作,要做到“四早”,即早发现、早隔离、早预防、早治疗。
(2)大力开展公共卫生健康教育,与校区宣传部门联系,以多种形式积极宣传公共卫生特发事件的防治知识,提高广大师生的自我防护能力,引导大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六、保障措施
1.校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领导小组要组织好预防监测的工作,进行严格培训,随时准备参战。
2.及早进行应急物资的采购和储备,随时提供预防和消毒物品的供应。
七、应急处置程序
1.预防为主
加强对传染性疾病监测,及时发现可疑病例,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治疗措施,切断传播途径,迅速控制疫情在学校的传播和蔓延。
2.报警
任何人发现或得知“疫情”发生,应立即向领导小组成员报告。
3.应急程序启动
学校领导确证信息属实后,立即启动学校应急程序。
启动相关的工作制度: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2、消毒制度。3、传染病宣传制度。4、晨检制度等。
当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学校应根据疫情波及范围和流行的情况,停止进行集体性活动,避免发病班级学生进入集体活动场所(电脑教室、实验室、图书馆、运动场地等),对发病较多班级的学生,相对限制活动区域,必要时使用备用教室,防止发病班级之间的交叉感染。疫情严重时,报请相关部门后,考虑全校停课。
4.分级控制
根据疾病在本学校的实际流行强度,实施分级控制措施,以达到最有效的预防控制效果。
5.分类处置
呼吸道传染病(SARS、禽流感、类流感)、肠道传染病(霍乱、感染性腹泻)或食物中毒的病例,在于早期发现,提高对疫情的早期预警和预报工作。
6.及时处置
为有效地切断疾病的传播,根据传染性疾病的流行特征,在采取预防控制措施时,对疑似病例、临床确诊病人实行隔离治疗;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实行隔离医学观察。
八、注意事项
1.上述人员要穿戴工作服、隔离衣、工作帽和防护口罩。每次接触病人后立即进行手的清洗和消毒。
2.各种污染对象的消毒方法
①地面、墙壁、门窗:用过氧乙酸、二氧化氯消毒液喷雾消毒
②空气:房屋经密闭后,使用0.3%-0.5%过氧乙酸、3%过氧化氢、500mg/L二氧化氯或有效氯含量为1500 mg/L的消毒溶液,用气溶胶喷雾,20-30 ml/m3,作用1-2小时。消毒后即可开门窗通风。
③衣服、被褥、书报、纸张等耐热、耐湿的纺织品可煮沸消毒;不耐热的毛衣、毛毯、被褥、化纤尼龙制品和书报、纸张等,可采取过氧乙酸薰蒸消毒。
④病人排泄物和呕吐物:使用漂白粉、次氯酸钙等消毒液,混匀后,作用2小时。
⑤餐(饮)具:首先煮沸消毒15分钟-30分钟或者使用过氧乙酸溶液浸泡30分钟后,再用清水洗净,放在消毒柜里进行消毒。
⑥盛排泄物或呕吐物的容器:可用过氧乙酸溶液浸泡30 分钟,浸泡时,消毒液要漫过容器。
本制度自公布之日起生效,解释权归校区医务室。